京东618累计交易1199亿 7亿件商品把这些非人类逼出来了
6月19日,京东公布官方统计数据,618期间(1日至18日),销售额突破1199亿元(天猫“双11”当天交易额1207亿元),销售商品7亿件,据称包裹可以塞满5.9万个12米集装箱,包裹重量堪比957架满载的空客A380。
今年618是新零售提出后的首个年中大促,线下实体深入参与融合,天猫主动挑起价格战,猫狗近身肉搏,更是调动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这般疯狂的购物和庞大的订单量,带来的是物流端的高压。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X事业部总裁肖军就认为:“中国物流一定是帮了中国电商,但是在未来物流会逐渐形成电子商务的一些瓶颈,物流技术的迭代速度跟不上电子商务。”
无论口水仗打得多么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物流战才是体验、实力的展现。天猫今年依仗菜鸟联盟的平台力量、菜鸟的智慧物流能力以及仓储布局能力的完善立志将当日达和次日达植入大促标配之中;而京东刚刚宣布完成中小件、大件的大陆全网建设,仓储能力和“211”时效不在话下,今年出动的是神秘了很多年的无人机、无人车和尚在进化的无人仓(目前只能算相对先进的全自动化仓)。
充满想象和潜力的京东无人仓
无人仓5分钟出库一个包裹
这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躺在20米高的货架上,等待着自己被选中预定的那一刻。
60秒,在密集的仓库货架之间,他被堆垛机从高空中安稳地搬运而下,在有几百米纵深的存储区,他被AGV机器人运送到拣选区。
5秒,经过自动包装设备即时侦测,2秒钟,设备根据他的大小用膜料包好封袋,形成包裹。
3分钟,贴上用户信息的包裹被送上交叉带分拣机,与同一目的地的包裹合流,被装入运输车,送达配送站,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除了打包京东都能无人化
不要觉得梦幻,这样的情况已经在京东的仓库内实现。肖军介绍国内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京东在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开始了落地性的运营。
在上述5分钟诞生的一个包裹案例中,拥有消费者难以想象的物流技术进步。20米的货架就是一个质变,原先京东的仓也只能存到2米,现在可以将机器人运动轨道做到18米的高度。
人的行走速度是1米/秒,而高空搬运机器人借助轨道的作业速度在6米/秒,“人与机器人的效率是没法比的,一个人的作业时间是8小时,机器人运动靠电池,这些运动轨道上都带有低压电(人可接触),持续24小时不断生产。”
搬运出后,流动到特定拣选位,就有机械臂依靠视觉技术抓取用户所需商品,消费者订单上有什么抓什么。
机器人解放物流人力
之前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就在一年以前,大促期间,记者参观电商仓库还能看到一堆仓库拣选人员拿着订单推着车子满仓库找对应商品,然后人工分类,为了避免错误再全部扫描一遍,接着手动标记出货最后送去打包,看着是借助了很多高科技和先进的系统,但程序依然很长很繁琐。尤其是人力强度非常大,一个“双11”下来等于跑了一个马拉松。
而京东目前能实现除了最后打包借助人力,其他环节全部无人化,而年底连打包都会由机器人替代了,“我们今年年底在上海上线一个无人仓会实现自动打包。”
618启动9个“亚洲一号”
除此之外,仓储方面,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开放业务部负责人唐伟在618现场介绍,此次618,京东还全面启动了武汉、上海、广州等9个“亚洲一号”,其中广州“亚洲一号”在今年5月份正式投用自动化分拣机,每台分拣效率达2万件/小时,是人工分拣的12倍。
无人机既送货又搞植保
无人机进入日常化运用
京东“三无产品”中最火的要数无人机,今年618期间,京东宣布无人机正式开启日常化运营,其首个无人机运营中心和未来的全国调度中心落户在刘强东老家江苏宿迁。
根据肖军的介绍,目前京东研发有3类无人机,旋翼类电动无人机、旋翼类四轴无人机和垂直起降固定翼的无人机,并且每种类型分别有载重不同和里程不同的机型。
无人机只飞农村固定线
据其的表述:“无人机在农村飞行,不会在任何城市飞行,这是一个定义。它属于偏远地区人口密集度低的地方的飞行。”
无人机未来属于农村,是偏远地区的配送运力补充。且根据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每一架无人机只有1条或者2条固定航线,且每个航线程序加密,黑客无法入侵,这一切均为了规避安全隐患,拿到政府部门的批文。但目前来看,这一点仍比较困难,此前无人机飞行每次都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申报审批,这种情况下模式无法大规模推广。
从物流拓展农业植保领域
或许正是物流领域的推进难度,让京东摸索了无人机其他领域的应用,618京东活动现场肖军大篇幅介绍了京东无人机在植保上的应用,为此还在5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植保无人机联盟。
据悉,植保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农业上的农药喷洒和施肥。此前农业上一直依靠纯人力劳动或者滴灌等技术,但一些特殊地理位置的农作物、经济林喷洒难度很大,而物流配送的无人机经过改造可以用于此,效率是人工的30-50倍。
无人机为何不向全国拓展?
虽然无人机多行业拓展和应用是件好事,但此前京东搞得风风火火,要在物流配送上大展拳脚的无人机如今做的却是应用领域的拓展而非地域覆盖的推进,不得不引人深思。菜鸟网络董事长童文红曾公开表示过:“无人机将来并不会成为末端配送的主力,从近期来看如何解决快递物流标准化及数据信息化更为实际。”
无人车和配送员转型的未来
智能末端配送成趋势
“三无产品”之三是无人车,618期间,京东实现了无人车的全球首单配送。虽然鉴于安全问题和交通复杂应对难题,还只能在封闭式环境内投用,其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其自身的安全问题仍尚待验证,但这一步投射的是智能化替代人力、高科技解放人力的未来,或许会成为物流标志性事件,详情请参考《京东无人车618配送全球首单 快递员们要失业? | 现场爆料》。
只是运力补充替代暂无望
由此就带来的两大问题,首先是末端智能配送提升空间问题。根据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记者在现场了解的情况看,京东的无人车应用仍稍显稚嫩,移动速度受限于反应速度、考虑行人安全,效率优势并不明显。这与其不菲的造价矛盾显著。
无法送货上楼,对一些特殊消费者,例如老年人、孕妇等会造成不便。
当然,按照京东的说法,目前的无人车更多是为了解放人力--避免配送员长时间等待的无用功,是作为运力补充存在的。从配送事例看,目前也仅限于此了。
订单增长几十倍才能保住小哥饭碗?
京东方面认为,无人车还在场景适应和学习中,未来效率还会有提升,肖军也提到正在研发重型搬运机械,爬楼梯的机器人等。
而这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问题,一旦机械效率足以替代大部分人力,京东配送大部队的培训转型就势在必行。肖军称,机器人与快递员是融合关系,未来在社会开放性场景中,人会成为机器的监督和管控角色。但这种监督管控并非一对一,而是一对几十,这意味着未来京东的销售要撑起几十倍于现今的订单才能保住目前所有快递小哥的岗位。
线性化未来抹平波峰波谷
机器人产能可控诞生线性未来
但对消费者来讲,被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预定的未来,将会有极致的物流体验。因为一切变得可预测、可控了。
人的产能是有弹性的,跑得快一点可以送几百个包裹,跑的慢一点可以100多,但是机器的产能是固定的,不受大促环境影响。
“所以我们的物流未来是线性的,有了线性产能就能做好预期管理,知道这一波今天促销生产,未来三天生产完,消费者接收时效也更稳定。”
低成本配备物流高峰运力
另一方面对物流方也是一大喜讯。举个例子,大促期间,一个仓库平时用10台机器人,高峰要用30台,机器人可以备量到峰值,但是人力不行,成本太高。
电商订单有波峰波谷,物流企业一般都是按照平均水平配备运力,但这意味到了高峰期就是高成本付出,有时甚至是赔本赚吆喝。而用机器人可以配备高峰运力,平时把机器人关掉,成本几乎为零,还能拓展到新的应用场景,开拓更多的物流产品。
京东:机器人四五年回收成本
但这些机器人的成本并不算亲民。连肖军都承认有些环节的机器人成本比人工贵。“举个例子,现在总体的打包机器对加工的精度和整个工具,整个的制造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这个机器一般都能使用八年到十年,所以说在未来的四五年之内就能将成本回收回来,后面变成成本降低的过程,会一次性投入大一些。”
不过,智慧物流趋势提醒着整个行业必须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因为在物流领域很多事情是人力无法完成的,并非是单纯的人工成本问题。例如18层货架,在18层货架上来回穿梭,这就是非人类的工作了。并且随着马云所说的一天10亿包裹的日子渐近,24小时工作成为必要的提效手段,现在采用三班倒的方式,但这就需要3-4倍的人力投入,而机器人完全可以实现24小时作业,还只需一个。
“211”时效率降低 智慧物流程度仍低
智慧发展加速高时效不及之前?
然而,虽然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从京东发布数据来看,可能智慧物流的旅程才刚起步。
根据京东官方公告,618期间,自营订单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比例超过80%。而早在15年底,京东就曾发布过自营商品配送中,当日达和次日达比例超过85%。记者在6月初,还未进入618高峰期的京东订单,就是隔日达,坐标还是北京。
菜鸟将当日达和次日达写入大促标配
相比较,一向在时效上被京东碾压的天猫,今年618大促,普遍反响时效得到明显提升,截至6月18日中午,全国已有254个城市的消费者收到了6月18日当天下单购买的包裹,囊括了全国各个省份。菜鸟甚至把当日达和次日达写入了大促的标配,未来大促期间也会与平时一样享受同样时效体验。
而菜鸟今年的物流准备,是物流行业比较惯常使用的多点布仓、与物流企业“联合作战”、大数据预测、启用全自动化仓库和高自动化设备等手段。
由此可见,京东想要成为的技术型企业,想要依靠技术解决物流问题的征程才刚刚起步,真正的物流质变还待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