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安全法》出台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作为食品安全的根基之一,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在这份工作安排中被提及,《通知》中表示要“健全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冷链物流水平。”
新《食品安全法》出台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
包括冷链在内的合理流通方式对于食品安全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冷链建设的现状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不足、第三方物流缺位等问题,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产后损失率等与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范蓓副研究员对于目前冷链运输现状做了如此表述。
新《食品安全法》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
根据《通知》的工作安排,2016年将要“推动制定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粮食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我国早期的冷链物流是以冷藏物流的形式出现的,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运输的对象也较为有限,以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冷链的发展,国内冷链的发展时间还很短。
进入到21世纪后,电商多批次小批量的货物特点以及人们对于饮食品质和安全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冷链物流的巨大市场需求。据《2016—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在3.5万亿元—4万亿元之间,每年增长速度约为20%;目前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为1509亿元;冷库总容量为2600多万吨。
这一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然而目前中国冷链覆盖、基础建设以及链条完整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可追溯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但是目前对于一些产业来说要做到全程不间断的追溯还有一些难度,这并非技术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流通断节过多有关。”范蓓表示。
2015年10月,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条款从104条增加至154条,总字数也增加近一倍。在这部规定更为详尽的《食品安全法》中,就食品运输问题做了特别阐述,并且关注食品在整个供应流程中的安全监控,其中第33条和第123条均对相关问题做了规定。
新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整体发展和提升。在范蓓看来,“一是促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提升产业产值,预计到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可迅速上升至4000亿元;二是促进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业态发展,使运输、存储等环节实现有效衔接,冷链物流集成式园区将得到大力发展;三是促进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推动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建设和相关技术进步;四是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提升人员就业。”
标准化与落地化 齐头并进
“冷链大物流的发展与整体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范蓓表示,此前的农产品和食品物流更多是短距离运输,就近城市消费,而现在诸如南菜北调等工程让农产品远距离大规模运输有了必要性,电商的零散需求对于这一系统又加深了这一体系精细化发展的需求。
“从整体来看,标准化的物流运输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范蓓表示。在其看来,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冷链物流建设标准、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建立一系列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等是规范农产品物流需要推进的措施。
目前,来自监管层面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权责逐渐细化。在《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都针对物流、运输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农业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其进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
在冷链化、标准化的大趋势之下,为了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特殊需求,应该出现更多因地制宜的方式和配套技术。“比如说,葡萄等水果在贮藏运输过程中,除了控制环境温度外,避免机械损伤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一些适用于果蔬运输过程防止机械损伤的设施和包装方式,类似于这样因产品制宜、成本低效率高的新技术应该得到研发和普及。”范蓓表示。
提升农产品 产地初加工能力
要保证农产品在运输环节的质量,不仅要在运输环节下工夫,同时要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保障生鲜农产品进入物流环节前的高品质。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
据范蓓介绍,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7万亿元,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万家,实现利润总额1.2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但目前在农产品初加工环节还存在设施简陋、方法原始等问题,造成了农产品在收获后的损失。比如,粮食产后仍存在采用传统天然晾晒的方法,由于干燥不及时,存在发霉和毒素污染隐患。又如,蔬菜产品产后冷链流通率只有5%,每年产后损失近亿吨。为此,中央财政自2012年开始启动专项资金投入农产品贮藏加工环节,用于示范推广初加工技术装备,目前在马铃薯、苹果、胡萝卜等多个产业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很多技术的应用也对农产品运输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例子。该研究所目前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蔬菜类休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这种技术与目前普遍采用的烘干和冷干技术不同,能够完整的保持蔬菜水果的外形和大部分营养,同时效率更高、耗能更低,经过这样加工过后的蔬果就可以得到长时间的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