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难题,技术创新是关键
2017年我国冷链标准不断出台,国际标准得到广泛应用。冷库方面,产地冷库建设增多,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体量将有所增加。冷藏车方面,新国标GB1589的出台对规范和推动冷藏车市场发展提供新动力。冷链物流体系也将逐步走向第三方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新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销售,大部分是就地出售的传统经营方式,即便是出口产品,也因包装粗糙、保鲜技术落后,每年有上万吨的果蔬腐烂,经济价值难以提升或严重损失。”
日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万益锋在公开演讲中指出,生鲜产品市场蛋糕非常巨大,将成为电商逐利的下一站,但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困扰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
农产品冷链物流不缺资源缺整合
《2018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再获得丰收,农产品总量达到211828.2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但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既要种得好、养得好、加工好,还要卖得好、卖出好价钱,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得收入;反过来,通过卖得好、卖出好价钱,促进种得好、养得好、加工好。
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正在制约农产品市场发展,卖不了、运不出、储不行、成本高、亏损大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农产品冷链包括农产品的低温加工、低温贮存、低温运输、配送及低温销售四个环节;具有复杂性、协调性、高成本、信息化复杂等特点,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难度较大。我国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虽拥有较大的人口基数,市场规模仍旧不大,同时冷链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在《2018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分析。
他认为,冷链体系不健全、成本仍然较高和发展不平衡是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冷链体系的不健全已然成为物流企业前进的阻碍,由于政府多个部门管冷链,众多企业盲目投资,导致农产品冷链领域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同时存在,导致全国农产品冷链不缺资源缺整合;冷链物流企业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运行成本高、经营心态浮躁等问题,路桥费、燃油费、人工费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来占到冷链企业总收入的80%以上,已成为压在冷链物流企业身上的大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企业心态的浮躁,在支出方面精打细算,很少有企业主动在信息系统、设备升级、人才培养、服务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只有1.58%,农村物流不足与过剩存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前冷链物流是不缺资源缺整合,许多投资没有形成体系,因此不能够形成效益。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市场。目前我国大部分鲜活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非冷藏运输状态下的鲜活产品物流,在运输、分销和零售多次装卸搬运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并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而自建物流是重资产投入,冷链物流的投入和成本更高,过高投入和缓慢的回收周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阻力。物流上的短板已经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要从竞争中突围,亟需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新技术新模式助推行业升级
《报告》指出,受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冷链标注不断出台、冷链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出现等利好的影响,2017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我国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等,鼓励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2017年我国冷链标准不断出台,国际标准得到广泛应用。冷库方面,产地冷库建设增多,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体量将有所增加。冷藏车方面,新国标GB1589的出台对规范和推动冷藏车市场发展提供新动力。冷链物流体系也将逐步走向第三方服务。
冷链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助推行业升级。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有:产后商品处理技术、屠宰加工环节实现低温控制技术、包装规模化技术、一体化冷链技术、温度监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HACCP技术、3S技术、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技术、上下游企业冷链对接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在供应链模式上的创新有“智能整合型”模式、“共同体”模式、“托管式”模式、“闭环形”模式、“即时即控”模式、供应链“并联型”模式等。
以食品追溯技术为例,食品追溯技术对于产品来说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唯一性和连通性,通过食品追溯技术可以全面记录产品从源头产地到终端消费的冷链全过程,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信息记录,不仅让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有清晰地了解,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和处理,在增加食品安全意义的前提下,带动冷链物流效率的提升。
姚建芳认为,信息化技术优化末端配送,包括生鲜电商在内的快递末端配送问题一直是行业痛点问题,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优化末端配送路线,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时间等成本;包装材料等的创新,比如研发新型的保温箱,也能够降低成本及提高保鲜能力。
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增长。2017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额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冷链物流总收入达到2400亿元,增长10%;冷链物流仓达到1.19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约4775万吨,同比增长13.7%;冷藏车预计达到13.4万辆,全年增加1.9万辆,同比增长16.5%。2017年我国生鲜市场规模超过13亿吨,达到13.28亿吨,冷链交易额市场规模达4700亿元。在“6.18”、“双十一”、年货节中,在人们的网络消费清单中,生鲜食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不仅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将呈现十大趋势
“冷链产业进入了变革期,产业发展拐点临近。”亿欧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王彬认为,新理念、新科技、新政策是推动冷链产业变革的三大新动能。
新理念层面上,消费升级促使对冷链服务的要求发生变化。随着95后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加之社会文化和理念的进步,这一代消费者具备更强的个性化要求,对于品牌和品质的要求更高,强调享受即时服务,极度注重消费体验,所以对冷链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升级催生新零售等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巨大的“推力”,倒逼冷链产业升级。
新科技的落地应用不断拉动冷链产业各个环节的创新,将产生巨大的“拉力”效应。物联网在冷链仓储和运输环节的应用,真正驱动冷链产业实现了数据化实时管理,可以实现冷链物流的透明化管理与控制。随着物联网应用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冷链产业运营数据得以不断丰富和积累,结合产品冷链运输标准数据库的完善,会驱动整个产业实现商业智能。
除了新理念的“推力”和新科技的“拉力”外,新政策的保障和支撑也是至关重要的新动能。“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使冷链产业“走出去”具备了条件,近年来,各口岸城市都非常重视跨境电商的发展,对于其中的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精准扶贫为冷链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冷链产业也助力实精准扶贫,越来越多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商业模式涌现出来;节能环保政策也将推动冷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倒逼冷链企业不断提升温控方案的节能性,迭代优质环保的隔热材料。
洪涛认为,未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呈现十大趋势。一是融合化趋势,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网上网下的融合发展;二是标准化趋势,生鲜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发展;三是功能化趋势,各类冷链物流要发挥多种功能;四是品牌化趋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品牌化发展;第五是全渠道趋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渠道的发展;六是国际化趋势,农产品冷链国际化的趋势;七是智能化趋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八是绿色化趋势,绿色冷链包装盒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九是社区化趋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向社区化发展;十是法制化趋势,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来促进中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可持续的发展。